一、“囚城”里的向往
王统照的《繁辞集》和《去来今》:
先在《文汇报·世纪风》上发表《炼狱中的火花》和《繁辞》,后结集为《繁辞集》。
王统照把自己的作品题为“炼狱中的火花”,用隐喻、象征、抽象等艺术手法含蓄地抒辞、摅思,给读者一种哲理性的回味,他的哲理小品达到了理与情的和谐统一的境界。
《玫瑰色中的黎明》一文在《繁辞集》中篇幅不长,却颇有代表性,文字凝炼,节奏铿锵,犹如格言、警句一般;而且意象鲜明,动静统一,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和对未来前景的遐想出版在于理智的统制,既不悲观绝望,也不盲目乐观,而是启发人们的心怀希望,经受靡炼,努力进行自我完善。这辞简味深、情约意远的优秀作品,可说是他所提倡的“清要”文风的代表作之一。
《去来今》表现了生活实感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从20年代的《烈风雷雨》到30年代的《听潮梦语》,从战时的《繁辞集》到战后的《散文诗十章》,都说明他擅长于对社会人生和时局进行哲理性的发掘和提炼,思考和领悟,善于把自己的观察和体会纳入散文诗的凝炼形式中。他是一个诗人,也是一个哲人,是诗人和哲人统一的哲理诗人。他对现代散文的贡献,主要在于丰富发展了哲理小品的创作。
陆蠡的《囚绿记》:
散文以蕴藉见长,时而透露出哲理和智慧的光芒。他的散文与王统照以意取胜、情约意远的文风有所不同,也与丽尼放任感情、直抒胸臆的写法显出差别。《海星》和《竹刀》就体现了婉转含蕴的个人风格。《囚绿记》进一步发展内心剖析、哲理概括的写作倾向。《囚绿记》歌颂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藉此表现了种不屈服于黑暗和暴力、执着追求自由和光明的精神品质,这对“孤岛”的读者更富启示。
柯灵的《晦明》:
散文作品收入《松涛集》第六辑和《晦明》。
这时散文表达“孤岛”人民的感想和愿望。这种个人抒情,已和当时当地人们的思想情感沟通,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性,较之《望春草》的狭窄境界显得开阔了、充实多了。
抗战胜利后,柯灵还写了几篇记游、怀友的散文。
《望春草》使人感到宁静与亲切;《晦明》就如秋水长天,旷阔幽远。柯灵散文在立意抒诚的前提下,下笔不苟,宁斟句酌,追求形式美,艺术价值较高。
唐弢的《落帆集》:
《落帆集》的内容:①为自己的命运前哭,只是《落帆集》的一个组成部分,为时代痛哭,才是它的主调。②继承了鲁迅《野草》的精神,深刻的内心探索,不懈的理想追求,强烈的战斗要求,这是二者相通之处。
芦焚的《看人集》和《夏候杞》:
芦焚保持小说家的本色,沿着战前散文的路子,依然“喜欢记人状物”。
《上海手札》是一部笔记体写实散文,则侧重从客观观察的立场描写“孤岛”生活的某些侧面,以写实记叙来引导读者正视现实人生。
《夏候杞》表现自己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和诅咒,写得冷峻深沉,具有理性色彩。
李健吾的《希伯先生》和《切梦刀》:
这时期的散文结集为《希伯先生》和《切梦刀》。《希伯先生》大多是回忆性作品。《切梦刀》写于抗战胜利前后,对于现实人生的直接感受代替了历史的重温、现实气息浓厚了。
郑振铎的《蛰居散记》:
这本散文集是一本抗战时期上海地区黑暗与光明搏斗情景的文艺性实录,是一本爱国知识分子的心史。
《鹈鹕与鱼》是《蛰居散记》中的名篇,它给人以新鲜感。
“孤岛”散文具有共通的思想倾向和精神气质。1939年7月出版了一本八位作者的诗文合集《松涛集》,“风格各异而气分相若”一语,正是上述作者诗文的实际情况,也是许多“孤岛“作者写作的基本倾向。他们共同处于”孤岛“,经受着民族大义的考验,因而有着相通的家国之思、兴亡之感,以及争自由的呐喊,这些通过个人切身体验和独特风格表达出来,都紧紧地扣动了读者的心弦。
二、“寒夜”里呼号
巴金的《龙·虎·狗》等:
这时期文字收入《龙·虎·狗》、《废园外》、《静夜的悲剧》等散文集。
巴金一贯的精神气息:谴责暴行,反抗黑暗,珍惜友情,追求光明,坚信未来,爱憎分明,时代感强烈。
《龙·虎·狗》这部集子里,在艺术上,这些散文诗式的作品,受到鲁迅《野草》、屠格涅夫《散文诗》的影响,写得精练、蕴藏;与早期那些“呼号”式的直抒文字相比,作者在造镜炼意上颇有新的创造。
巴金对抗战后期和战后国统区社会的黑暗十分敏感,《长夜》、《静夜的悲剧》、《月夜鬼哭》等散文表现了“寒夜”给人的沉闷、压抑的真实感觉。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