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结集的有《关于知识分子》、《历史的奥秘》、《蛇与塔》、《婵娟》、《早醒记》、《天亮了》、《血书》、《二鸦杂文》、《海外奇谈》。
其杂文的成就和影响最大。他的杂文创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①左联时期。创作“鲁迅风”战斗杂文,但尚未形成鲜明独立的思想艺术风格,影响不大。
②抗日战争时期。是聂绀弩杂文独特的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发展时期,也是他师承和发展“鲁迅风”战斗杂文作出了重要贡献的时期。他是《野草》中最重要的杂文作家。
如《读鲁迅先生的<二十四孝图>》、《怎样做母亲》、《蛇与塔》,都让人想起鲁迅的作品。
与前期相比,这时期他的杂文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他此期的杂文创作,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水乳交融,笔意放恣、泼辣、幽默,挥洒自如,多姿多彩。
③解放战争和解放初期。此时他杂文的特点:①杂文中有新的革命亮色,有火山爆发一样的革命激情,有磅礴的革命气势。②自觉而广泛地运马恩列斯的论述,特别是学中央有关文件毛泽东同志的著述,这保证了他杂文的思想高度。③一上述作家对光明的礼赞和胜利的喜悦相适应,这时的杂文总的说是汪洋恣肆、酣畅淋漓的,他常写笔挟风雷、滚滚滔滔的长文,如《血书》、《论万里长城》、《傅斯年与阶级斗争》、《论白华》、《自由主义的斤两》等。
他的杂文风格也是丰富性、多样性和创造性的结晶体:
在思想内容上:有强烈的时代感,所进行的批评是广泛的、多方面的,有很强的战斗性和思想性;艺术上,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相融合,敏于分析事物,善于形象说理。
聂绀弩杂文创作艺术的主要特征:杂文创作中充满着一种启发人、吸引人、感染人、征服人的理趣美。
《韩康的药店》是现代杂文史上独具一格的名篇。在这篇用古白话写成的近似小说的杂文中,聂绀弩把汉代的韩康和《金瓶梅》中的西门庆摆在一起,说明韩康有救人济世之心。这篇杂文是影射和讽刺国民党当避的。
《阔人礼赞》极度夸张又高度真实地描写“阔人”的言行心理。
《残缺国》和《我若为王》则是幻想虚拟的写法。
以上名篇都不是以直接议论形式出现的,而是以间接发的形象化说理,也都有不同程度的理趣美。
《野草》社杂文家中,较有影响的还有宋云彬、孟超和秦似。
宋云彬:
杂文集《破戒草》、《骨鲠集》。
宋云彬是语文和历史学者,他的杂文和“左联”时期的陈子展、阿英、曹聚仁一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学术性,在他的杂文中,历史和现实总是相联系,作家的思想就在这种古今的相联系和相映照中,获得了丰满的血肉和逻辑力量。
其杂文,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用笔谨饬,朴实平易,笔底藏锋,寓热于冷,在那絮絮的引证、平静的评说之中,寄托着深沉的愤慨。聂绀弩论他的杂文“常常是用心平和、不动声色、轻描淡写,有的甚至是与世无涉的外衣裹着,里面却是火与刺”。
孟超:
杂文集《长夜集》、《未偃草》。
从内容说,他的杂文确是历史和现实、社会和自然,海阔天空,无所不谈;以体式论,有直接针砭现实的短评和杂感;有回忆性和抒情性的杂感;有抒情散文式的杂感;有科学小品和寓言小品的杂感;数量最大,写得最有特色的是历史评论和文艺评论性的杂文。
孟超也善写史论和文论式的杂文,但和宋云彬不同的是:宋云彬较多引征史乘,进行较详的考评,不多发表议论;孟超更注重对文献材料的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见解,发挥自己的见解。其杂文借题发挥。议论纵横。他和宋云彬,一个节制矜持,追求含蓄的意蕴,一个逞才使气,尽情发挥自己的见解,表现了完全不同的风格。
秦似:
杂文集《感觉的音响》、《时恋集》、《在岗位上》。他的杂文尖锐泼辣,锋芒毕露,热情奔放,明快流畅。他较有特色的杂文,是刊在《野草》上的《斩棘集》、《剪灯碎语》、《吻潮微语》、《芝花小集》和刊在香港《文汇报·彩色版》上的《丰年小集》。
同《野草》社关系较深的杂文家,还有林林《崇高的忧郁》、何家槐《冒烟集》、欧阳凡海《长年短辑》、秦牧《秦牧杂文》。
三、重庆的杂文作家群
抗战时期,重庆作为政治、文化中心,杂文创作也相当活跃。郭沫若、冯雪峰、田仲济、廖沫沙、孔罗荪、靳以等,他们的杂文,思想上和上海的《鲁迅风》以及桂林的《野草》有着共同的战斗倾向,艺术风格上也卓然成家。
郭沫若:
郭沫若非常重视政论、杂文的写作,结集的《羽书集》、《沸羹集》、《天地玄黄》,此外还有带有论文性质的《今昔薄剑集》。
《羽书集》收抗战前期的政论文,充溢着誓死抗战的激情。《沸羹集》主要是1941-1945年间杂文的结集,《天地玄黄》收解放战争时期的杂文,《今昔薄剑集》则是抗战时期学术性论文和杂文的合集。我们可以在这些集子里看到:见角精辟的史论,观点鲜明的文论,大声疾呼和象征暗示的政论,以及抒情性的杂文作品,这些作品总的倾向是服务于现实斗争的。
在重庆写了《青铜时代》、《十批判书》等重要论著。
郭沫若为建设人民本位的文艺而呼吁,这类文章以议论为主,行文通畅有力而富于创见。如《人民的文艺》、《怎权运用文学的语言》等。
还有一种抒情性杂文,怀念故人,留恋乡土。
郭沫若是革命家、历史学家、剧作家和诗人。他的杂文表现了鲜明的政治立场和奋斗目标。他热情奔迸,大声疾呼,真理在手,笔调具有无要辩驳的论辩性和玩弄对手的幽默感,形式与手法多样,引用材料涉及古今中外,左右逢源,想象联想丰富,语言恣肆,于朴质中见推敲,时时透出诗情,有强烈的政论色彩,创造性地发挥了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
冯雪峰:
杂文结集的有:《乡风与市风》、《有进无退》、《跨的日子》。
冯雪峰的杂文,以广博深刻的内容,以冷峻严密的分析和深透的说理,以及鲜明的思辩色彩为总的一贯特征。
《乡风与市风》:作者从抗战时期中国乡村和城市中的社会风气、道德伦理和文化的变化发展中取材,以评论“乡风”和“市风”为突破口,来剖析社会的本质和历史动向,来探讨民族革命战争中民族心理意识的改造、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国家的新生等重大问题。以对社会风习的批评来表现社会本质,是鲁迅杂文的重大特色,冯雪峰《乡风与市风》正是师承和发展这一传统的。
《有进无退》:同《乡风与市风》比,战斗锋芒更加锋利了,政治色彩更浓了,思想更深刻了,作家愈来愈摆脱感性的现实生活,向抽象的理论原则王国飞翔,探讨抽象的理论原则的杂文更多了。
《跨的日子》:作者在序中称这本杂感集是“随感的结集”,《跨的日子》是一本没有“正式的政论题目”的“随感”式的政治短论式的杂文。
冯雪峰的具有鲜明和深刻的思辩色彩的杂文的根本特征,是他在进行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创造性地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真理和科学方法,展开深刻的思索和严密的分析;他的杂文,标着现代杂文史上思辩性的杂文创作的“新作风”、“新机能”及其所达到的新高度。
冯雪峰这种思辩性的杂文:首先表现在作家评论某一问题善于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和几个侧面对问题作深透的论述;其次是善于突破现象的外壳,透视事物的本质,给人以真理性的认识;其三是注重于社会风习、社会伦理道德观念的变化和社会思想斗争,反映社会的本质和历史动向;其四是重视以“科学的历史方法”,对历史和现实作概括与透视,去探求“历史的真理”,显得有深厚的历史感。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